渐入佳境的杨瀚森,与姚明有什么不一样

  • 发布于:2025-10-16 22:39:00
  • 来源:NBA直播吧
2025年10月的波特兰摩达中心,当杨瀚森在第三节迎着国王队防守投进第二记三分时,现场大屏突然切到观众席——几位举着“杨,中国骄傲”标语的留学生正相拥欢呼,镜头扫过之处,不少美国球迷也跟着鼓掌。这一幕让人想起2002年休斯顿丰田中心的经典画面:姚明完成扣篮后,全场华人观众起立呐喊,而身旁的美国球迷同样为这个2.26米的东方巨人送上喝彩。“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球衣商店的球衣脱销了,如果需要买的话就需要现场印字,现在也用完了,他们还在积极补货。”杨瀚森的中方经纪人马捷在波特兰亲眼见证了当地球迷对这位中国新星的热情。图源:网络这样的热情不仅发生在球场内,杨瀚森加盟开拓者的消息传出后,球队在中国社交媒体的粉丝数激增了近百万。这令人联想到姚明曾带动NBA在中国收视率暴涨300%的往事,而如今,杨瀚森正以一种新时代的方式,悄然影响着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文化和政治关系。从犯规困境到单节爆发:杨瀚森渐入佳境杨瀚森的NBA起点,藏在两组反差强烈的数据里——10月9日NBA季前赛首战勇士,他21分钟6犯离场,4次失误让场边的主帅比卢普斯频频皱眉;仅仅两天后对阵国王,他17分钟内8投5中,单节轰下14分,3次盖帽直接瓦解对方三次快攻,赛后开拓者官网用“惊喜的蜕变”形容他的表现。这种“从挣扎到适配”的成长,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他针对性调整的结果:首秀后加练2小时挡拆防守站位,用弹力带模拟对抗强度;研究NBA裁判判罚录像,把“禁区内抬手幅度”、“防守横移时机”等细节写满自己的笔记本。到了10月15日再战勇士,这种调整的效果愈发明显:他减少了冒险的背后传球,用更稳妥的击地传球串联队友;面对挡拆不再盲目上抢,而是卡住位置等待队友协防,全场仅1次失误、4次犯规,还抢下6个篮板。比卢普斯在赛后发布会特意提到:“杨在防守端的阅读能力进步飞快,他开始懂得用自己的体型优势弥补速度短板,这是立足NBA的关键。”场边观众的反应更直观:当他在第三节抢下防守篮板后助攻队友快攻得分时,摩达中心响起了本赛季第一次针对这位新秀的“MVP”喊声,尽管声音不大,却足以说明他正在被接纳。图源:网络这种“渐入佳境”的状态,比单纯的数据爆发更有意义。对中美球迷而言,杨瀚森的每一次调整、每一次进步,都是“跨文化适配”的鲜活样本——他既没有刻意模仿美国球员的打球风格,也没有固守CBA的习惯,而是在两种篮球体系间找到平衡:保留了低位策应的核心优势,又学会了NBA需要的“空间感”、“节奏变化”。正如《体育画报》评价的:“他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中美篮球理念融合的缩影。”姚明到杨瀚森:从单向开拓到双向联动杨瀚森的出现,为NBA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者队选中这位中国篮球新星后,迅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中国市场商业开拓计划。球队管理层和NBA官方都清楚知道,这位年轻人背后是体量庞大的中国市场。如果杨瀚森能在NBA站稳脚跟,将激活中美体育商业间的“双向联动”——这与姚明时代的“单向开拓”截然不同。2002年姚明加盟时,NBA在中国还是“小众赛事”,他的价值更多是“帮NBA打开中国市场”:火箭主场新增中文标识,央视转播场次从每年20场增至100场,匹克、燕京啤酒等中国企业扎堆赞助。而如今杨瀚森面临的,是一个“双向需要”的市场:NBA需要他重新点燃中国球迷的热情,中国体育产业也需要借他的影响力“走出去”。从目前的趋势看,这种双向联动已初露端倪。季前赛爆发后,杨瀚森的球衣销量24小时内冲进联盟前十,其中中国球迷的订单占比达43%,而美国本土订单里,有27%来自18-25岁的Z世代球迷——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杨瀚森的训练日常后,开始关注这位“会传球的大个子”。图源:网络商业层面的合作则更具代表性:美国运动品牌安德玛主动接触他的团队,希望推出“中美双版本”签名鞋,中国版本侧重“缓震、保护”(契合国内球迷的需求),美国版本强调“轻量化、爆发力”(适配NBA比赛节奏);国内的体育APP则借着他的热度,与NBA达成短视频合作,把“杨瀚森赛场高光”与“NBA战术解析”相结合,流量拉满。这种“双向性”还体现在联盟层面。NBA中国区总裁在近期采访中透露,正在筹备“杨瀚森训练营”,计划每年邀请20名中国青少年球员赴美训练,同时让NBA新秀来中国参加夏季联赛——这与姚明时代“NBA单向输出资源”不同,现在的合作更像“双向交换”:中国提供庞大的球迷市场和青少年人才储备,NBA提供训练体系和赛事平台,而杨瀚森就是这个合作体系里的“核心纽带”。正如体育营销专家分析的那样:姚明是‘把NBA带给中国’,杨瀚森则是‘让中美体育商业形成闭环’,后者的可持续性更强。影响的不止是篮球篮球赛场之外,杨瀚森还能提供许多“溢出效应”。首先是在文化方面。杨瀚森在球场上的表现,已经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新载体。他展现出的高超球技和篮球智慧,让美国球迷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新形象。这种基于体育的文化交流,相比官方渠道往往更具亲和力与渗透性。姚明曾被称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如今杨瀚森也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类似的角色。有当地记者观察到,杨瀚森的到来甚至激发了队友和当地百姓学习中文的兴趣,这些微小的细节,都是在篮球之外促进两国文化融合的积极信号。杨瀚森登陆NBA还打开了两国政治交往的新窗口。体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杨瀚森的NBA之旅也不例外。在当前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他的成功有望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图源:网络杨瀚森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两国球迷的目光,这种基于共同爱好的联系,有助于软化美国社会部分群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回想2019年,受莫雷事件影响,NBA在华遇冷,央视中断转播NBA、中国企业撤回对NBA的赞助。如今,杨瀚森的出现为NBA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提供了新的契机。NBA宣布重启已暂停多年的中国赛,并与澳门金沙中国达成五年合作协议,这些动作与杨瀚森带来的市场热度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结语从姚明到杨瀚森,中国球员在NBA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姚明是NBA历史上首位外籍状元秀,他用2.26米的身高在篮下筑起“移动长城”,更用谦和的性格、扎实的球技,让美国球迷为其折服,也让中国球迷第一次对一支NBA球队产生归属感。如今的姚明已经满足了NBA退休金的领取条件,从45岁起,他将每月稳定获得1838美元退休金。他的传奇经历为后来的中国球员铺平了道路。而杨瀚森则是在这条更加通畅的道路上探索新可能性的开拓者。图源:网络从姚明到杨瀚森,两位中国中锋在NBA的故事,始终在印证一个简单却重要的道理:中美之间从不缺少可以共鸣的领域,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连接彼此的纽带。姚明时代,这个纽带是“开拓与好奇”——美国好奇这个东方巨人能否适配NBA,中国好奇世界顶级篮球联赛是什么样;杨瀚森时代,这个纽带变成了“融合与共赢”——他既需要NBA的平台证明自己,NBA也需要他激活市场,中国体育产业更需要借他的影响力“走出去”。这种“双向需要”,恰是反对“单边脱钩”的最好论据。当下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但民间交流的需求从未消失:中国球迷依然喜欢看NBA的精彩比赛,美国企业依然想进入中国的大市场,青少年依然愿意通过体育了解彼此的文化……杨瀚森的价值,就在于他用赛场上的表现、训练中的努力、采访里的真诚,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非政治化”的出口。NBA主席萧华曾说姚明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如今,杨瀚森正接过这支接力棒,在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中,寻找体育交流的新定位。

相关阅读:姚明篮球杨瀚森NBA比卢普斯开拓者主场波特兰开拓者渐入佳境的杨瀚森与姚明有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