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安阳市,1899年起,安阳殷墟相继出土了16万片甲骨,甲骨文的发现使安阳成为我国“文字之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和开放又使“文字之都”实至名归。笔者的故乡正是此地。
从北京到安阳共500余公里,坐动车只需3个半小时。11月18日,是文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家排队免费领取参观券。
中国文字博物馆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其造型取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具建筑形象的象形文字的“墉”字,表现了中国文字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正门口,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经过玄鸟,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着二十八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
进入博物馆内部,按汉字发展分为5个展厅,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各种与文字相关的文物展示着文字发展的历史脉络。据悉,中国文字博物馆现共入藏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少数民族文字等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
观看完展览,思绪万千。笔者虽然不是搞文字研究出身,但对金文、甲骨文一直抱着好奇心,总想对它们一探究竟。正巧,原中华书局的编辑、中国古文字学家赵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关于西周金文的课程,我也有幸忝列其中。看到上课的场面,让我深刻懂得了它的价值和分量。
因为听课的人太多,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完的,还有一些人只能在门口“侧耳倾听”。为此,学校换了一个更大一点儿的教室,但是依然座无虚席。教室里面还有很多教授、老师也在听课,手里拿着课堂上发的学习资料,并时而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笔者想,若不是赵诚将普通人看来神秘莫测的金文讲得引人入胜,若不是想了解被他逐句解读的西周70多件青铜器上的铭文的意义,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听!而除了专业的需要和不愿丧失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都怀着对中国古文字、中国文化深深的热爱,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热爱把这么多师生聚集到了同一个课堂上。
目前,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由于人们日益远离“书写”,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字缺乏认识和感受,而很多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少数民族文字已经濒临消失。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和公众走进博物馆,潜心研究、解读中国文字,认识、欣赏中国文字的历史和艺术之美。 |